30年前,我曾途经伊拉克首都巴格达,千年古都的破落沧桑给我很深的印象。数月前,当我再赴巴格达参加一年一度的巴比伦艺术节时,忍不住称奇:今日的巴格达高楼鳞次栉比,街道四通八达,现代化气息十足。然而,面对在国际封锁下艰难度日的伊拉克人,我又禁不住叫苦:今日的巴格达水深火热,民不聊生,苦日子何时才是尽头?
古都:旧貌换新颜
巴格达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。据史料记载,这里早在4000多年前就是一个中东重镇。公元762年,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在这里建都,从此巴格达便成了阿拉伯帝国的都城。1921年伊拉克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后,也定都此。巴格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底格里斯河穿城而过,距另一条大河幼发拉底河也不过30公里。巴格达占地面积约860平方公里,城内风光秀丽,人文景观遍布各处。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《一千零一夜》中许多动人故事的背景都来源于此,巴格达便有了“《一千零一夜》故乡”之称。到海湾战争前,巴格达市政建设的规模已颇具现代化大城市的水平。整齐的街道、星罗棋布的街心公园和造型各异的雕塑,加上街道两旁的绿树、草坪和高大建筑,使巴格达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。然而,与都市的气派、恢弘极不相称的,是国际制裁下的巴格达人民一落千丈的生活水平、空前恶化的健康状况以及未曾有过的萧条。
生活:柴米油盐贵
海湾战争之前,伊拉克虽与伊朗打了8年仗,但仍不失为中东最强盛的国家之一。综合国力居阿拉伯国家之首。当时的伊拉克第那尔对美元的官方汇率为1:3。一位在政府部门供职的朋友说,1988年他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,当时的月工资是100第那尔,每月生活费不超过30第那尔,日子过得可谓宽裕、潇洒。现在他每月可以拿到4500第那尔,仅合3美元,无力养活4口之家,有时不得不开着私车上街干出租,挣几个钱贴补家用。但是,车子长期无钱维修保养,毛病不断。他还抱怨,“我家的空调、冰箱、录像机、电视机等电器都成了摆设,零部件太昂贵了,修不起。”
自国际封锁实施以来,伊拉克人民的生活质量跌入谷底。石油不能出口换取外汇,海外存款被冻结,粮食、药品和生活日用品不能进口,靠行将耗尽的家底和不太发达的农业养活全国2000万人,实非易事。政府不得不出台供应卡制度,让百姓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准,度过难关。按“石油换食品”协议实施后提高了的标准,每人每月供应9公斤面粉、2.5公斤大米、2公斤糖、1公斤豆类、150克茶叶、250克肥皂、250克洗衣粉,每个儿童配给2700克奶粉。对于一个常年吃救济的非洲饥民来说,以上供应标准也许不算少了,但对于过惯了富裕日子的伊拉克人来说,真难为他们了。况且,肉、蛋、禽和蔬莱、水果等,均不在供应范围内,其价格自然十分昂贵,非一般人敢问津。市场上各种蔬莱和水果应有尽有:一公斤葡萄200第那尔,西瓜100第那尔,苹果250第那尔,西红柿和黄瓜一般200第那尔左右,新鲜牛羊肉1500至2000第那尔。这样的价格,对于外国人来说便宜得无法想象,但对于月收入仅有几个美元的普通伊拉克人来说无疑是天价!谁舍得经常拿出近一个月的薪水去买一盘(30个)鸡蛋呢?
走上巴格达街头,漂亮的商店橱窗倒也随处可见,时装店、鞋店、电器行、食品店照常营业。但是,由于外国游客极少,本国人购买力又极低,这些商店大都冷冷清清,门可罗雀。生意最繁忙的,当属今天已经成为巴格达一景的跳蚤市场。那里出售价格便宜的二手货,诸如旧电视机、旧衣服、祖辈留下的腰刀、阿拉伯军刀、古董等。有的甚至把家中用过的水龙头、家用电器零部件都拿来换钱。最受妇女青睐的是旧童装,她们没钱给孩子买新衣,只得让他们屈就二手货了。
百姓:童叟多病死
由于长期营养不良,伊拉克人体质普遍下降,尤其是老人和儿童。加之药品奇缺,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,伊拉克人民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。据伊拉克官方公布的数字,封锁7年来,已有10多万人死于各种疾病,其中多数是老人和儿童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说,在过去6年中,伊拉克的婴儿死亡率增加了近一倍,从1991年的6.1%增加到今天的11.7%。5岁以下死于呼吸系统感染、营养不良和腹泻的儿童人数从1991年的月均500人增加到了1996年的8000人。该组织估计,1/3的伊拉克儿童营养不良。
由于缺乏药品、医疗设备和经常断电,医院和医疗中心大都处于瘫痪状态。水源的严重污染使致命的肠胃传染病越来越多。在参加巴比伦艺术节活动期间,东道主曾安排客人们参观一所儿童医院,看着那些无药治疗而等死和刚刚死去的病童,参观者无不落泪。一位伊拉克朋友曾伤心地对我说,他的岳父刚刚去世,患的是心绞痛引起的心肌梗塞。如果有一片硝酸甘油就可以缓解症状,不致死亡。可是,他跑遍了附近的药店,没能买到。另一位朋友告诉我,不久前他做过一次疝气切除手术。医院没有麻药,他只有硬挺。虽然是个小手术,但毕竟要动刀子,他痛得死去活来。
旅游:门庭鞍马稀
伊拉克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,巴格达曾经是外国游客向往的旅游圣地。然而,无情的国际封锁切断了原本丰富的客源。旅馆入住率几乎降到了零,著名的五星级豪华宾馆拉希德饭店、曼苏尔饭店、巴勒斯坦饭店,已经很少有客人光顾。据饭店的朋友告知,现在住五星级饭店的,除了个别外国人,就是一些还算有钱的伊拉克新婚夫妇了。他们往往在饭店举行婚礼,住上一夜排场排场。不过就连五星级饭店,也已失去昔日风采,硬件尚在,软件已荡然无存。我下榻的曼苏尔饭店,坐落在底格里斯河畔的一个大公园里,周围风景宜人,是伊拉克年头最久的五星级饭店。这个以巴格达奠基人曼苏尔的名字命名的高级宾馆,平时入住率也只有百分之几。此次作为巴比伦艺术节组委会所在地和指定宾馆,住满了外国客人,总算风光了一次。不过,由于设备老化、缺乏维修、服务状况不佳、饮食单调等,也引起了客人们的抱怨。
(摘自《环球》1998年第2期,作者唐继赞为《环球》杂志驻中东总分社记者。)
|